SMIC関連ニュース

TY Chiu: SMIC continues to develop its advanced technology nodes (Chinese version)

25 Mar 2016



2016-03-25  中國電子報




“在14納米的研發中,所有的廠商都比中芯國際大許多。因特爾、三星、台積電等的體量至少都是中芯國際的10倍。但是,中芯國際向業界承諾,我們會義無反顧地、持續地在新技術上投入資源,努力研發,追趕上業界其他的競爭對手。 ”中芯國際首席執行官兼執行董事邱慈云如是說。

3月24日,2016中國半導體市場年會在北京舉行。本次活動由中國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主辦,賽迪顧問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半導體行業協會、中國電子報社承辦。邱慈雲就中國芯片製造業的發展分享了他的觀點。




沒錢萬萬不行

隨著工藝製程的不斷進步,有能力參與競爭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少。邱慈雲表示,在130納米技術節點,至少還有20幾個企業能夠進入生產;但是到了65納米和55納米之後,擁有製造能力的廠商數量在快速減少。

到了28納米,基本上只有寥寥七八家可以進入生產。 14納米反而是以代工企業為主進入研發生產,能夠持續下去的也只有因特爾和三星。就連IBM和東芝,在邏輯芯片上,也逐漸放棄了對研發與生產的追求。

那麼,積聚了大量的寶貴知識和高端人才的老牌生產廠商,為什麼會無以為繼?資金是其中的一個最重要原因。

邱慈雲表示,在每一個技術節點,都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 28納米的研發經費大致上是9億到12億美元,14納米的研發經費估計在13億到15億美元。

而建廠的費用則更為高昂。對於28納米而言,一個基本的35000片的晶圓工廠,就需要花費35億美元。所以,這種巨大的投入對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

有錢也未必就行

台積電、格羅方德、聯電和中芯國際是目前全球排名前四的純代工企業。從2011到2015年的銷售額成長可以看到,台積電在大量資本投入以後,成長的確非常快速,從140億美元增長到266億美元。格羅方德、聯電和中芯國際銷售額增長都在10億美元左右,但就增長率而言,中芯國際要比另外兩家高得多。

是不是追趕先進技術加上巨額投資就一定能帶來成效?邱慈雲透露,從投入資本到增加銷售額的轉化率來計算,每投入一塊錢,台積電可以產生的銷售額大約是3毛6分錢,中芯國際在3毛3分錢左右,格羅方德和聯電分別約是6.8分和9分錢。

“近期,因為國家對半導體產業的重視,造成了許多地方政府對投資半導體有著非常大的熱情。 ”邱慈雲表示,“但是這組數據告訴我們,半導體產業是非常困難的一個產業,做不好的話,大量的投入並不會隨之產生足夠的銷售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