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MIC関連ニュース

Dr. TY Chiu:Chinese Companies can do well in Wafer Manufacturing (Chinese version)

12 Apr 2016


2016-04-12  中國電子報


“中國Foundry企業在過去幾年中體現出的持續盈利能力,表明Foundry在中國無法存活的說法已不攻自破。我們歡迎新從業者的加入。但是,過度狂熱的資本投入並非產業健康發展之福,光伏、LED都是前車之鑑。希望中國集成電路業能夠理性投資,避免過熱。 ”中芯國際集成電路有限公司CEO邱慈雲表示。

4月8日,由工業和信息化部、深圳市人民政府主辦,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中國電子報社協辦的第四屆中國電子信息博覽會(CITE2016)主論壇——“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發展高峰論壇”在深圳會展中心舉辦。在論壇上,邱慈雲做了題為“中國芯片製造業發展契機”的報告。

集成電路投入不要過熱

邱慈雲結合當前國際集成電路的產業形勢指出,當前全球集成電路產業存在著一個重要的趨勢,即經營主體越來越集中。

這是因為隨著工藝製程的不斷進步,高度技術密集、資本密集,使得有能力參與競爭的企業數量越來越少,經營主體更趨集中。比如28納米的研發經費大致上是9億到12億美元,14納米的研發經費估計在13億到15億美元。而建廠的費用則更為高昂。對於28納米而言,一座月產能35000片的晶圓工廠,就需要花費近50億美元。這種巨大的投入對每一個企業來說,都是一個極大的挑戰。而且大規模的投入也並不能保證一家集成電路企業一定會成功。除了強有力的持續投入,還要有好的經營、管理、技術團隊,必須要有正確管理和良好的市場環境。

邱慈雲特別指出:“我們注意到現在國內有許多地方對集成電路產業熱情高漲。在這裡我想呼籲,對集成電路的投入太過熱,這會造成許多資源的浪費。 ”

堅持投資先進工藝技術

儘管國際上開發28納米、14納米的公司越來越少,可是中芯國際即使在體量較小的情況下,依然堅持在先進工藝技術上的投資。現在,全球的集成電路產業重心正在向中國轉移,這給中國帶來新的發展機遇。中國晶圓企業在過去幾年中體現出的持續盈利能力,表明晶圓企業在中國無法存活的說法已不攻自破。

在技​​術佈局上,首先中芯國際致力於先進技術的研發。其中28nm的PolySiON工藝已經實現量產,應用於高通驍龍410處理器的代工製造,產品已經成功加載在主流智能手機之中,標誌著28納米核心芯片在中國已經實現商業化應用。

除了先進工藝,中芯國際在物聯網領域有大量應用的特色工藝上做了很多努力,比如嵌入式存儲器工藝平台、CIS工藝平台、低功耗、低漏電工藝技術的開發。這些成果都已經開始為用戶服務。 2015年中芯國際國內客戶的銷售額到達10億美元以上,接近總營收50%的比例,可見,中芯國際對國內設計公司的支持是不遺餘力的。

支持產業生態健康發展

中芯國際成長並不能夠保證中國整個半導體產業的健康發展,因為我們只是整個產業鏈中的一個環節而已,中國半導體產業的騰飛需要一個獨立自主可控的半導體產業生態鏈。這包括設備、材料在內的所有環節。

因此,中芯國際在發展中也全力支持提升與強化屬地化的半導體產業鏈生態系統。這些年以來,中芯國際持續與國產設備廠商展開合作,致力於提升國產份額。目前,中芯國際12英寸厂已經成功驗證10個設備種類,佔總的設備種類數的11%。

在半導體材料方面,截止到目前,51個國產材料已經被成功驗證並使用,預計到2016年年底會增長到60個,在8英寸和12英寸厂都有驗證成功並上線使用​​,2016年預估總國產材料份額為13%。